真正的国际化绝对不只是我跟某个大学搞个学分互认这么简单,而是从最基础的管理质量符合国际的标准,到有国际化的师资,教师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以下为北京奥特思鼎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尚霖女士在2019年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创新型教育机构管理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发展策略,这是一个特别枯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题目。我们从早上到现在,听了来自斯坦福大学、来自Pearson、来自学校最高级的领导、来自优秀的导师们的分享。但作为教育主题,其实今天我更想让大家听一听学生们的声音。
毕业后迷茫的小明们
这个人大家认识吗?他叫“小明”,他是一个充满朝气、英俊帅气的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人,正如各位学校里生活学习着的所有“小明”一样,他的理想是找到工作、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不是段子,也不是开玩笑,大部分学生想法就是这样,然而他的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工作好难找,升职困难,这就是当代青年人的一个普遍的现状。当代年轻人近年来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我太难了”是吧?太难。它难在哪?
新华社发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高校有834万个“小明”,据不完全统计 90后高校毕业生平均在职时间只有7个月。7个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在一份岗位上没有办法长久的深耕,他会频繁地通过更换工作去寻找适合的行业,适合的公司,适合的岗位,和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当代青年对于工作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喜欢将就,这就是“当代恶臭年轻人”。
作为企业主,我也遇见过很多,面试过很多非常优秀的90后的新一代的年轻人,但他们却很难在毕业的前几年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竞争太激烈了,适应职场需要时间,对不对?企业老板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缺乏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培养成本过高,这就是现状。
从今年的9月份开始到现在,Outstanding整个调研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40所高校,深度的访谈了200名大学生,60名大学教师。PPT背景上这些我们扫描出来的问卷,看上去可能看不太清楚,但每一张都是大家用手写的,每一张问卷背后都有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甚至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了迷茫的老师,这些问卷凑成了一个词就是迷茫。大学生的就业迷茫应该如何被解决?其实这是我们今天所有人,我们教授创新创业也好,作为教育公司也好,高校的负责人也好,老师也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甚至大学生自己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学堂、好老师和好内容。
好学堂、好老师和好内容
带领学生走出迷茫
作为学生来讲,校园,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不需要为生存奋斗,不需要强烈的跟别人追逐、竞争。但职场与社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这个鸿沟需要学生们跨越,这个鸿沟意味着什么?需要自己拼搏,需要证明自我价值,需要在众多的企业当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需要在834万毕业生大潮中脱颖而出,800万名跟自己同样优秀,甚至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共同步入职场。我们作为高校负责人,高校里的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能做的是什么?让学生们在进入战场之前拥有一个很好的防身的武器,能有一身很好的保命的技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所以帮助学生们跨越这个鸿沟,我们需要给他们“保护绳”。
刚才我们说的好学堂、好老师、好内容,现在就可以说说好学堂是什么?好学堂。分析一下,学校物理空间是好学堂,你的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环境、你的所有教育途径,这些机构运营与管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为什么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份工作全都离不开教学环境。当然,我们离开校园也可以做教学研发,也可以做教育,但是就商业化信息浓了一点。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才能够给学生一个能够自由跳跃、自由发展、充分试错、充分成长。我们需要重塑我们自己机构内部的所有的行动。我们把行动分成了两块,由IACEE国际继续工程教育(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协会发起的一个叫做教育机构质量管理评估与提升的项目。这个项目当中,把所有教育机构内部的行动分成两大块,一块叫做促成要素,另一块叫做结果要素。促成要素是指什么?领导者,我们的战略政策,我们的管理教职员工,我们跟合作伙伴与资源,还有我们内部的所有流程,这些是什么?这些是动作,你的动作决定了你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就是第二块,学生们的反馈,教职员工的反馈,社会评价的反馈,群众是怎么认知与看待我这个机构的,以及核心的绩效结果。促成要素涵盖了机构的业务活动。结果要素涵盖了机构取得的成效。结果要素由促成要素所导致,而促成要素的改进完善依赖于结果要素的反馈。在不断的创新、学习与重构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升级,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很多国际上的机构,包括世界排名前300的高校,顶级的高校都是这个系统的实际使用者,这套系统很快也将被我们引入到中国来。
对于一个好老师的要求,专业能力强,教学能力强,你要了解世界,还要了解你的学生。我经常说从我们要教好一门课,从你的知识储备到你去备课,到你进行课堂的实践,进行成果的检验,到你自己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为什么会开设教育学?为什么会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学?为什么大家要去考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里面教的是什么?教学技巧、教你了解学生心理。作为教师光有知识储备是一定不够的,你得有科学的方法,得把这个内容展示得便于理解,如何进行教学成果检验,进行再次提升这整个过程,同时考验了一个老师的专业技能和他的教学技能。
专业技能很好累积,都是学霸,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学霸,但是教学技能真的需要一步一步去提升。所以现在我们跟很多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国际教育企业合作,为什么?因为他们比我们先行一步,他们在某些专业和某些学科上比我们的积累要更深,他们的试错是可能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去换的。他们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好老师要比你培养一批很厉害的学生要更重要,因为老师是在不断升级的,老师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百个人。
最后好内容。专业能力强了,真的了解学生跟了解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很多老师在教授东西的时候,更喜欢去给大家发一些文献资料,让大家有一些课外延展。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去接触一些国外的最先进的理念和内容。现在时间太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世界太小了, 24小时之内,你想去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你都可以去到。社交媒体让我们每天的知识在超高速更新迭代,有效的无效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永远只接触中国现有的这些知识体系。当我们的老师没有办法给学生注入全新的、更加全球化的、更加国际化的内容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出去会不太具有社会竞争力。
所以有了好老师教授好内容一定具备4个方向,首先他得有科学性,这个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一定得通,其次他得有趣味性,这个事儿太重要了,各位老师重要到什么程度?同样优秀的课程,你要是不有趣,你要是不好玩,现在的学生就是不喜欢。为什么Stanford课程会在各个学校里流传的这么快,为什么它的实践结果会这么好?因为它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因为它摆脱了单方向输出,是吧,摆脱了一个人把信息强制输出给一屋子的人的情况,是大家一起玩。当老师能够从讲台上跳下来,跟学生们一起互动、一起玩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所谓的距离就不再是距离了,所谓的教育就不再是教育了,而是我们共同成长。
其次你要有实践性,有多少老师觉得自己交了创新创业课程,自己的学生就会成为第2个马云?没有人会这么觉得。但是让学生们接触这样的知识肯定是好的。
多样性,这个我都不需要解释。同样一件事情,我说出来跟家华院长说出来,跟Paul说出来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看待问题方式不一样,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当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你也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交换一下想法,这个时候就产生了4个想法。多样性是21世纪最需要的一个技能,当你能够把你的东西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的时候,你的收获会比只站在一个角度去分析事情的人要多得多。
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关键技能
最后我想带大家再回顾一下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关键技能。这是今天上午Paul分享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些关键技能不止学生要掌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老师也应该掌握。他说首先在某一个领域深入的科技认识已经不够了。从前我是学数学的,我就数学好就够了;我是司机,我会认路就可以了;你只要有某一个专项技能就足够用一辈子,这是上一代人的活法。但现在不一样了,创造力和创新力有多重要。
作为一个90后,我非常清楚,当你在一个企业里不能提供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时候,你就不能够争取更多新的资源。未来我们的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他所面临的资源跟大家都一样,都是平分。你需要怎么样?你运用创造力和创新力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资源,要把自己的世界想得更大,把未来的可能性想得更大,不仅要教育学生这么做,老师自己也应该这么做。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现在在教的学生是不是可以更强?
除此之外,就是能够在一个多元的团队里出色地工作。上午Paul没有展开的讲,但现在我特别想跟大家详细聊一聊。当你在进入职场的时候,对于一个综合性人才的考量,什么时候才能够在所有的人才面前脱颖而出?就是除了具有单一技能外,还能够在一个多元的团队里出色的工作。你所处的团队里边有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专业、性格、年龄、性别都完全不一样的人,你需要学会在这样的团队中很好的协作,并且完成目标。当你没有办法处理这种多元化的团队的协作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团队里的存活率会很低的,你会很快被淘汰。
但是要创造这样的人才其实并不容易。很多机构一直想国际化,很多高校一直想要国际化,甚至有些机构说我已经国际化了。大部分人和大部分教育机构理解的国际化是什么意思?我跟国外的某一所大学学分互认了,这个时候我就完成国际化了,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真正的国际化绝对不只是我跟某个大学搞个学分互认这么简单,而是从最基础的管理质量符合国际的标准,到有国际化的师资,教师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们教育机构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未来已至,我们愿意与大家携手,走向卓越!谢谢各位。